2025年5月4日明清瓷器第五场
明清瓷器专场第五场
拍卖时间:2025年5月4日20:00
预展时间:2025年5月1日-5月3日
拍卖地点:抖音平台 ” 国博说收藏(抖音号:Guobowenwu)”
拍卖标的清单
1、清乾隆蓝地青花海水龙纹盘
2、清雍正青花龙纹盘
3、清光绪粉彩夔凤纹大碗
4、明万历青花龙纹兽耳四方炉
5、清康熙黄地绿彩龙纹碗
6、清雍正斗彩团花纹斗笠碗
7、清乾隆霁红釉观音瓶
8、清雍正仿官釉兽耳尊
9、清晚期紫金釉描金粉彩开光花卉纹螭龙耳瓶
10、清道光斗彩莲池鸳鸯纹茶圆
精品赏析
1、清乾隆蓝地青花海水龙纹盘

详情介绍:盘内以青花留白技法绘云龙纹,纹饰分内外两层,外层绘双龙赶珠纹,内层绘侧立戏珠龙。龙体、祥云、火珠、火焰、等轮廓以青花勾线描出,其余空间施满青花作地色,龙形矫健灵动,张牙舞爪,须发后扬,描绘精细,作为底色的青花渲染呈现浓淡层次,增添了云龙所处空间的深邃感。
青花留白是伴随着青花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绘制方法,在元代即已十分流行,青花留白技法在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也有采用,本器釉层肥厚润泽,青花发色淡雅,海水绘制细腻精致,留白画法技术高超,实为清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精品之作。
2、清雍正青花龙纹盘

详情介绍:此盘造型轻盈细薄,胎质坚致白皙,釉汁莹润如玉,盘心绘立龙戏珠图,云龙苍健凶猛,气势恢宏,数寸之间,犹有排山倒海之势,难掩皇家威仪。外壁对称饰赶珠龙纹,龙身没有点缀火焰。画面极为疏朗,笔触细腻,精到有神,青花发色淡雅明快,一如成窑之柔美,衬以白胜霜雪的釉面,令人爱不释手。
同类器物后世官窑多有烧制,然胎釉、画工、青花诸项均难企及雍正之水平,尤其纹饰布局之处,远逊雍正的精雅疏朗。
3、清光绪粉彩夔凤纹大碗

详情介绍:夔凤穿花纹碗为光绪官窑的名贵品种。根据《九江关光绪二十六年分大运传办瓷器报销清册》的记载,在七十三种进呈官窑瓷器中,夔凤穿花纹碗每只造价银二两三钱,高于青花赏瓶(银二两四分)和大多数瓶类的制作价格。
拍品尺寸较大,外壁绘粉彩夔凤穿花纹,红、白、蓝、黄四色夔凤展翅翩飞于缠枝花卉之间,羽蔓相绕,色彩亮丽而独特。所施釉彩玻璃质感强烈,绘法细腻,布局繁密。碗口沿、胫部加饰金彩弦纹,更增添华贵气息,为光绪官窑之精品。
4、明万历青花龙纹兽耳四方炉

详情介绍:此式四足方炉为万历时期新创器形。炉器呈鼎式,四方形,口沿平而微折,折肩,两侧立方耳,深腹外凸,下置如意形四足。通体青花装饰,盖面呈双层台式,两侧长方形留口,与炉身双耳相合,底层饰八卦火云纹,顶面饰海水纹,顶上置一瓷塑狮子滚绣球,狮子张口吐舌,脖系铃铛,脚踩绣球,长尾翘立,憨态可掬,形象逼真。肩腹部四面均绘双龙戏珠纹,二龙张嘴吐舌,体态矫健,中间有焰火珠。下部绘海水浪花。青花色浓艳,蓝中泛紫,釉水明亮。底有四颗支钉痕,青花双方框内书“大明万历年制” 六字两行双框楷书款,字迹端正严谨,官样之气十足。
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万历朝,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有重要地位。《明史·食货志》记载:“采造之事,大约靡于英宗,继以宪武,至世宗神宗而极。”邵蛰民《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》对万历瓷评价记有:“隆万厂器土埴坟,质有厚薄,色兼青彩,制作益巧,无物不有,汁水莹厚如堆脂。”万历时期,宗教祭祀活动十分活跃,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崇信佛教,宫人称其为菩萨化身,尊为“九莲菩萨”。故万历官窑瓷器中,与祭祀相关的香炉多有烧造,且外形变化多端。而此式器型即典型明万历之官窑制式,在传世品中,盖多遗失,而如此品相完好,极其稀少,弥足珍贵。
参阅:1.《中国陶瓷名品图录》户栗美术馆藏瓷,页96,图113;
2.《明清瓷器鉴定》,紫禁城出版社、两木出版社,1993年,页147,图267-4
3.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—青花釉里红(中)》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、商务印书馆(香港),2000年,页190,图177;
4.《明清瓷器鉴定》耿宝昌着,紫禁城出版社,1993年,图267
5、清康熙黄地绿彩龙纹碗

详情介绍:本碗为康窑黄地绿彩瓷之典型代表,其碗口外撇,深腹弧壁,造型规整,外壁近足处饰海水江牙,主体通景装饰两条行龙于云火之间追逐火珠,二龙张牙舞爪,身形矫健,威风凛凛。碗外底双圈内青花书“大清康熙年制”楷书双圈款。整器黄绿两色发色良好,格调明快,纹饰镌刻流畅生动,二龙神态凶猛,动感十足,颇具皇家威严之气,且整器品相良好,更为难得。
据清乾隆《国朝宫史》卷十七记载,内廷对瓷器的使用有明确规定,皇太后、皇后用裹外黄釉瓷;皇贵妃用黄釉白裹器;贵妃、妃用黄地绿龙器;嫔用蓝地黄龙器;贵人用绿地紫龙器;常在用五彩红龙器。结合传世实物,此规定最早应该出现在康熙年间,顺治一朝未曾有,可能当时天下初定,内廷制度尚未有暇顾及,后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,四海升平,康熙帝参考前朝,复位礼制,制定出许多详细的内容,包括内廷后宫的各方规定,并为后世所遵循,终清一代不曾更迭。
此类黄地绿彩创烧自明代,其制作工艺较之青花复杂,需要在锥刻好纹饰的涩瓷胎上以明黄釉为地,于纹饰内填绘翠绿彩,并用二次低温烧成之法加黄釉地和绿彩。此碗造型典雅尊贵,胎骨细薄轻盈,外壁以黄釉为地,以绿彩绘赶珠云龙纹,工艺细致,逼真传神。黄釉明快可人,釉面平滑透明,有明代“娇黄”遗韵,绿彩青翠鲜亮,对比鲜明。行龙刻画生动,游于海天之间象征皇权神圣,不可小视,道法治国,天下一统。
参阅:1.《清代瓷器赏鉴》第62页,图61,中华书局(香港)有限公司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4年。
2.《宫廷珍藏:中国清代官窑瓷器》,南京博物院、上海文化出版社,2003年,页73
6、清雍正斗彩团花纹斗笠碗

详细介绍:
斗彩瓷器萌发于明宣德年间,成熟于成化,历来为皇家御窑之珍品。其名最早见于雍正,乾隆年间的《南窑笔记》一书,其中谈“彩色”一篇时曰:“成,正,嘉,万俱有斗彩,五彩,填彩三种。”其于斗彩之器描述为“轻盈秀丽,恬澹(淡)雅致,精巧可人”。在明代已为人所珍视。清代《陶说》曰:神宗时尚食,御前成杯一双,值钱十万,当时已贵重如此。至清代,皇家在继承和发扬了成化类斗彩器的基础之上,更新创出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创新器。尤其以雍正时期的官制斗彩器艺术水平最高。雍正斗彩以其净雅清莹的釉色、逸丽清新的绘工、别具一格的构图独步古今。所造之器,轮廓造型拿捏精妙,纹饰着色脱离庸尘,其审美品位之高,令无数藏家为其倾倒。正如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中所说“(斗彩)康雍至精,若人物、若花卉、若鸟兽,均异采发越,清雅可爱—足为清供雅品,弥可宝贵也。”此对碗呈斗笠形,胎体轻薄釉质莹润,外壁以斗彩绘团花纹四组,间饰仰俯勾莲纹,碗心青花双圈内绘斗彩团形双蝶花卉纹。以淡描青花勾勒轮廓,青花线条纤细流畅,填彩精准,以绿彩为主色调,胭脂色点染花卉,伴以红、黄、紫、赭等色,衬托出纹饰的清雅柔丽,极为精彩新颖。碗胎釉皆精,拍品呈现的艺术效果既不似传统斗彩那样鲜丽单纯,亦不像单一粉彩那样柔和温润,而是自成一格,于淡雅粉润中略显亮丽,于纤细娇巧中更见挺隽,既柔润蕴蓄又光彩照人,完美的展现了雍正一朝斗彩瓷器的精髓所在,实为精美绝伦的雍正斗彩佳器。
参阅:1.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·五彩·斗彩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250
2.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-瓷器卷·清代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年,图51
7、清乾隆霁红釉观音瓶

详情介绍:霁红釉是烧造工艺难度较大的高温颜色釉品种,盛行于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。据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《景德镇陶魁》记载,“霁红器,陶户能造霁红者少,无专家,惟好官古户仿之。”道光时期龚旬亦在所编的《景德镇陶歌》中说:“官古窑成重霁红,最难全美费良工。霜天晴画精心合,一样烧百不同。”可知霁红釉烧造难度之大,要烧得纯正之霁红釉并非易事,更显拍品之珍贵。 此观音瓶,束颈、丰肩、收腹、敛足,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,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。此式观音瓶创烧、流行于康、雍间,器形隽雅高贵,釉面素洁温润,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。足脊露胎略厚,光滑如泥鳅背状,胎体厚实,细腻洁白,造型秀美简洁,较之同时期作品整体更显纤秀挺拔。瓶外壁满施红釉,釉色鲜艳沉稳,宝光四射,釉质凝厚,不为多见。底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篆书款。
8、清雍正仿官釉兽耳尊

详情介绍:瓷器形状效仿传统鱼蒌形式,宽阔的盘口、束颈和外展的折肩形成了一个显著的视觉焦点,而从肩部向下逐渐收窄至底部的腹部则展现了流畅而自然的线条美。器物两侧龙耳造型生动,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,使整件作品更显古典韵味。釉面上,此尊施以仿官釉,呈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青绿色调,这种颜色不仅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,自然开片增添了几分古朴与优雅,使整件瓷器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
9、清晚期紫金釉描金粉彩开光花卉纹螭龙耳瓶

详情介绍:通体以紫金釉为地,以描金绘制缠枝花卉,瓶口绘制如意云头纹,器身开光处一侧以粉彩绘制水仙花,构图疏朗,色彩丰富,设色清雅,另一侧为乾隆御题诗文,底款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纂书款。
10、清道光斗彩莲池鸳鸯纹茶圆

详情介绍:该品为道光御窑之隽品,《清档》中称之为“仿成窑五彩鸳鸯荷花茶圆”。清代自乾隆烧至宣统一朝。此种纹饰可上溯宣德御窑制品,成化时期定型,以后沿袭烧造。
拍品所饰鸳鸯荷塘图,以青花勾勒轮廓,填绘红、绿、黄诸彩,绘制手法写意生动,青花发色幽菁,彩釉妍丽。碧叶衬托盛开的荷花,浮萍点点,鸳鸯悠闲自得,漫游其间,满池春色跃然而出。整器构图错落有致,布局疏朗,内外呼应,呈现出了一派瑞气祥和的景象。且本品成对流传,尤为难得。
参阅:1.《故宫陶瓷馆》卷五,故宫出版社,2021年,页159,图085
2.《清代瓷器赏鉴》,第22页。